-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是[01/26]
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重现明代工艺盛况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高安的历史名山华林山,自然植被丰富,它不仅是中国华林胡氏发祥地,还拥有着让世人震惊的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地处高安与奉新两县(市)的交
高安的历史名山华林山,自然植被丰富,它不仅是中国华林胡氏发祥地,还拥有着让世人震惊的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华林造纸作坊遗址地处高安与奉新两县(市)的交界处,东南距高安市区50公里,东北距奉新县城40公里,隶属于江西省高安市华林风景管理区东溪行政村的周岭自然村。
高安华林造纸作坊遗址重现明代工艺盛况
-
谢舒婷 晨报首席记者 康婧
高安市的华林山是一座有着深厚人文底蕴的历史名山,这里有兴盛一时的华林书院,也是明时农民起义的大本营,同时还是著名的华林胡氏的祖居地。2004年,这里又一次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因为高安市博物馆在江西省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过程中,发现并登记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这是跨宋、元、明三个时期的造纸作坊遗址,也是中国境内第一次发现古代造纸作坊遗址,对于探讨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第三次全省文物普查时发现
华林造纸作坊遗址位于高安市华林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东溪行政村的周岭村。这处遗址的发现始于2004年的江西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当时负责普查的工作人员发现了在村东南约100米山坡下顺溪流方向排列着的16处水碓遗址。
水碓是一种从西汉末年就开始出现的利用水力舂米的石具。令人不解的是,在周岭村至樟树岭水库大约五公里不到的距离,沿石头脑溪两岸分布了16座之多的水碓遗址,如此小的范围之内水碓的分布为何如此密集?这些水碓究竟是有什么用处?
在取得初步的调查资料之后,高安市博物馆先后向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进行了报告,2005年5月,江西省文物所考古专家到现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初步判断这些水碓在古代主要用于造纸粉碎纸浆,周岭村存在古代造纸遗址。
为了进一步探明其时代和文化内涵,2007年9月至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高安市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进驻周岭村,对水碓遗址展开了深入的调查和试掘。
遗址中清理出纸张残片
考古队通过清理发掘水碓遗址,得出以下结论:这一批水碓遗址,除了一座用于粮食加工之外,其他都是用于粉碎竹麻,即用于造竹纸。这些挖掘得出的结果虽然能推断周岭村曾经存在过造竹纸的手工业,但是与全国许多地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停产的手工造竹纸作坊相比,无论是从造纸的规模还是作坊的完整程度,华林造竹纸作坊遗址都无任何优势可言,因此文物与考古价值不大。
但是就在考古工作行将进入困境之时,福纸庙造纸作坊遗址的发掘让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福纸庙位于梯田层叠处,地势较为平缓,适合于古代造纸工艺的流水作业。通过对福纸庙作坊遗址的第一期考古发掘,揭露出沤竹麻坑、蒸煮竹麻火烧土、灰碱坑、宋元时期的沤竹麻坑等遗迹。
在福纸庙作坊的一处明代遗址中考古队取了泥土样四块,于2008年1月14日送往江西省轻工业研究所造纸研究室检验分析,其中在编号为07GHT4号样品中发现一片绿豆大小的残留物暨一片类似针状大小的长形残留物,经进一步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残留物分析检验,结论为纸张残片,纸张残片由二种植物纤维原料配比组成,其中主要原料品种是竹浆,次要成分为麦草。
重现《天工开物》造纸场景
根据华林造纸作坊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成果,2008年3月17日至3月19日,高安市人民政府、省考古研究所在高安召开了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考古发掘论证会,与会专家由中国考古学会会长、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及中国造纸学会理事长、纸史委员会主任等组成,与会专家对华林造纸作坊遗址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建议扩大福纸庙遗址考古发掘范围,寻找该造纸作坊遗址考古中未发现的其他工艺流程。
2009年10月至12月,为第二期考古发掘阶段,考古队对福纸庙造纸作坊遗址和三座保存较为完整的水碓遗址进行了进一步发掘和清理。福纸庙发掘区位于梯田的上部,发掘面积由第一期试掘期的300平方米扩大至600平方米,发现的造纸遗迹非常丰富,主要有沤竹麻坑、烧灰碱的灰坑、蒸煮竹麻遗留的大片烧土区、樁打竹麻与拌灰的工作台、以及沤竹麻坑的尾砂坑、砺石等遗迹。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zonghexinwen/2021/0320/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