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造纸科学与技术版面费是[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投稿[01/26]
- · 《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01/26]
科学教学活动需要从“行”到“知”的策略分析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一个小孩先没接触过火,他就不知道火是烫的,也不知道“烫”是什么感觉。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亲
陶行知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我们不妨想一想,如果一个小孩先没接触过火,他就不知道火是烫的,也不知道“烫”是什么感觉。正如“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不亲自下河去淌水怎么知道河水到底是深还是浅呢!再说牛顿也由于看见苹果落地,引起疑问,进而探索,才发现了万有引力。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谓的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讽刺、嘲笑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实验证明了真理。这也说明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道理。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知识虽然浅显,并富有生活气息,都是前人探索、研究发现了的知识,都有前人走过的足迹。但教材(本地使用的粤教版,文中教材均指粤教版)内容呈现的方式,教材编写的方法,教材编写的意图以及学科的教学目标无不要求教学需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科学,加深对科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也正是凸显陶先生从“行”到“知”的教育思想。
一、 教材内容决定需要从“行”到“知”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融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基础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是为后续学习夯实基础。从现行的教材内容看:大量内容倡导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正是需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体验才能探究出结论。譬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在哪里”《定位置》《辨方向》等,若让学生在教室听老师的讲解是没有效果的。就需要老师带学生到自然界中选择参照物,感受体会,才能真正明白方位和方向。第二单元“物体与材料”《物体特征》《材料性质》更需要让学生去看、去摸,甚至去撕扯、燃烧才能发现其特征与性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冷与热》《热往哪里传》《热胀冷缩》等,老师必须让学生动手实验,或在生活中寻找有关的事物让学生去观察、体会,才有良好的效果。五年级上册《酸奶的秘密》《发面的学问》,老师安排学生做了,学生自然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和学问。还有《种子和幼苗》《植物长大了》《养蚕》等需要指导学生亲身参与种植、养殖过程。有些活动不是一节课两节课或在教室、实验室里可以完成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因此老师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备课时要注意提前一定的时间。若能做到对全册教材熟悉,对需要提前准备的活动适时提前安排更好。
二、 教学目标决定需要从“行”到“知”
小学《科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关键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应用于力所能及的科学探究活动;了解科学和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核心。通过教学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仅是老师在教室里讲、黑板上写或媒体播放替代实验,学生坐在教室里听、看、记、背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需要学生去“行”,在“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技能、养成习惯、掌握方法,才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精神,达到“知”的目的。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壁虎和小猫》一课,课前安排学生在家和家长一起有目的的观察小猫、小狗、壁虎、蜥蜴四种动物,并注意自己是怎样观察的。给每个学生发一份观察记录表,要求记录的内容是他们的身体有哪几个部分,他们的身体表面有什么以及他们的运动方式。课堂上让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活动过程、家长意见等,再将学生的记录情况进行归纳,效果非常不错。再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课《月球》,我印制了月相变化观察记录表,每生一份。开学第一周就布置观察月相的活动,考虑季节、天气因素和月相变化的周期性,将观察的时间定为3个月,将《月球》一课调整到5月份上。课堂上让学生把看到的情况详细地说出来,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月相变化规律。这样的过程我想学生各种能力都得到了培养,习惯也有所养成。这样的过程就是从“行”到“知”的过程,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中的“知识技能、思维习惯、过程方法、开拓创新”在从“行”到“知”的过程中得以培养。
文章来源:《造纸科学与技术》 网址: http://www.zzkxyjs.cn/qikandaodu/2021/0205/339.html
上一篇:略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下一篇:竹浆造纸研究开发与实践